十里洋场,这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充满了民国时期的风花雪月。那个年代,富贵人家娶十个八个姨太太是家常便饭,似乎极其寻常。然而,这些女人虽被冠以“姨太太”的称呼,听起来似乎高雅体面,但实际上,她们不过是名副其实的小妾,毫无真正的地位可言。只要丈夫一旦厌倦,她们的处境甚至不如家中的普通下人。
被誉为“民国第一完人”的谭延闿,他的母亲正是一位身份卑微、无地位的小妾。她去世时,连家族的正门都被拒之门外,只能从偏门抬出灵柩,备受冷遇。无奈之下,谭延闿为了给母亲争取一丝尊严,竟躺在棺材上高喊“我死了!”借此混乱,才得以让轿夫们将母亲的棺材从正门抬出,挽回了母亲最后的面子。
谭延闿于1880年1月25日出生在浙江杭州。家境富裕,父亲谭钟麟官至两广总督,地位显赫。然而,虽有显赫背景,年幼的谭延闿并未享受多少优待。他的母亲李氏,原是谭钟麟好友的丫鬟。在一次朋友聚谈中,谭钟麟见李氏温顺乖巧、面容秀美,便将她纳为小妾。谭延闿出生当天,父亲甚至未曾亲自见上一面。次日,谭钟麟得知李氏生子,便给儿子取名谭延闿,字祖安。
展开剩余78%李氏一共为谭钟麟生了三个儿子。按理说,在那个重男轻女、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时代,她已为家族立下大功。但李氏的地位依然低下,二十余年间,她甚至未获与正室同桌吃饭的权利,只能在丈夫与大夫人用膳后,捡些残羹冷炙果腹。谭延闿从小看在眼里,心中暗暗记着这一切。
谭延闿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拥有过目不忘的绝佳记忆力。五岁时,父亲便要求他每三天写一篇文章,每五天作一首诗,还要练习楷书和小楷。十一岁开始钻研八股文,帝师翁同龢曾大赞他的书法“笔力可扛鼎”。十二岁入府学,十三岁便考中秀才。二十四岁参加清朝末年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一举高中会元,打破了湖南两百年来无人问鼎会元的纪录。
正是在这时,谭钟麟破例允许李氏与他同桌吃饭,这让谭延闿感到为母亲尽了一份孝心。据说,当时掌权的慈禧太后读了谭延闿的文章,爱不释手,十分欣赏,欲将他拔擢为状元。但见他是湖南人,怀疑其与戊戌变法的谭嗣同有牵连,出于忌惮立即改变决定。谭延闿最终以二甲进士第三十五名身份进入翰林院,后任编修,回湖南从事教育事业。
太后晚年受西方思想影响,力推改革,谭延闿积极响应,成为湖南立宪派领袖。1911年武昌起义后,他被推举为湖南都督。但随着袁世凯掌权,因理念不合被撤职。袁世凯去世后,他才得以政治复出。同年,母亲李氏去世,谭延闿闻讯不顾刚刚复职的政治不稳定,毅然赶赴上海奔丧。
李氏灵柩运回长沙出殡时,由于她身份卑微,只是小妾,族中长辈不许从正门出入,只能抬走偏门。谭延闿强压怒火,多次交涉无果,最终壮士断腕,躺在母亲棺材上大喊“我谭延闿死了,抬我出殡!”此举震惊众人,堂堂都督竟公然耍赖,最终灵柩才得以从正门抬出,保住了母亲的最后尊严。
或许受家庭影响,谭延闿一生只娶一妻,和妻子方榕卿相敬如宾。在那个豪门多妻妾、子女繁衍的年代,谭延闿选择了专一。然而,方榕卿红颜薄命,仅38岁便因病离世。谭延闿终生未再娶。后来孙中山见他身边无人照顾,曾介绍大美女宋美龄给他,但被谭延闿婉言拒绝。为不失礼,谭延闿还带着礼物拜访宋美龄母亲,认她为干妈,既答谢孙中山,也稳住与宋家的关系。
据传,黄埔军校校长原本人选便是谭延闿,因其教育背景和对办学荒地的整理贡献而被看中。但他认为军校与普通学校不同,婉拒此职,否则恐怕蒋介石的崛起会受到影响。
1928年2月,谭延闿出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同年10月调任行政部主任,主席职务由蒋介石接任。面对蒋介石,谭延闿采取不争不抢、不发表意见、不树敌的处世策略,独善其身,逍遥自在。他把大量时间花在了品尝美食上,走遍南京大小饭店,成为知名美食家。他的两位厨师分别擅长淮扬菜和湖南菜,合作创作的“祖庵湘菜”被誉为“湘菜之源”。
谭延闿于1930年9月22日在南京辞世,享有国葬级别的隆重葬礼。他一生处世圆融,淡泊名利,顺应自然,处事滴水不漏,堪称恰如其分。毛主席曾评价他为“聪明的官僚”。
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依然能从谭延闿身上学到许多宝贵品质。愿我们都能戒骄戒躁,心胸通达,为新中国创造属于自己的光辉价值。
发布于:天津市鸿岳资本配资-国内股票配资-股票的杠杆交易-中国股票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