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海湾战争的硝烟散尽,随之而来的,是现代战争规则被颠覆性的改写。这场战争中,美军首次大规模应用GPS制导武器,标志着精准打击时代的到来。时至今日,三十余载光阴荏苒,全球超过九成的民用导航以及七成以上的军用导航,依然深度依赖着美国的GPS系统。
这不禁引发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设问:一旦美国骤然关闭GPS,全球导弹是否会因此“集体失明”?答案或许出人意料,其中,军事科技实力雄厚的中国和俄罗斯,几乎不受影响。
自1978年GPS系统投入使用以来,美国始终牢牢掌握着三项关键的“生杀大权”:
首先是“选择性干扰”能力。美国可以任意屏蔽特定区域的GPS信号,正如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便遭受了此类打击。
其次是“精度调控”权限。早期的民用GPS信号,其误差被故意设置在100米左右,直到2000年克林顿政府才取消了这一限制。
展开剩余73%最后,也是最为致命的,便是“全频段关闭”权。一旦总统下令,可在短短四小时内切断全球的GPS服务。
2018年,在叙利亚战场上,俄军就曾领教过GPS信号突然消失的尴尬。根据俄军总参谋部事后提交的报告,部分精确制导弹药因此偏离预定目标多达1.5公里。
当世界各国尚在GPS的“温水”中悠然自得时,中俄两国早已未雨绸缪,独立建成了各自的导航系统。以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为例,其发射的55颗卫星已实现了全球覆盖。更令人瞩目的是,北斗系统拥有GPS所不具备的“独门绝技”——短报文通信功能,即使在信号中断的情况下,导弹仍能接收指令。而其军用导航精度,更是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厘米级。
与此同时,俄罗斯的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也毫不示弱。该系统拥有强大的抗干扰能力,通过使用与GPS不同的频段,实现了互不干扰。在高纬度地区,格洛纳斯系统的导航精度甚至优于GPS。更为重要的是,俄罗斯军队的导弹普遍采用格洛纳斯与惯性制导相结合的双保险策略,以确保作战效能。
据伊朗军方官员曾向媒体透露,在霍尔木兹海峡的冲突中,美军曾干扰GPS信号,但伊朗军队依靠秘密购入的北斗终端,依然成功命中了目标。
相比之下,其他国家在GPS依赖问题上的处境则要微妙得多。
例如,欧盟的伽利略系统,虽然拥有22颗卫星(并计划增至30颗),但其军用频段尚未完全开放。
日本的准天顶系统,仅部署了4颗卫星,其本质上更像是对GPS系统的补充和增强。
而印度的IRNSS系统,则是一个区域性系统,一旦导弹飞出其服务区域,将无法获得有效的导航支持。
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指出,若GPS系统被关闭,欧洲“风暴阴影”巡航导弹的命中率将下降60%,而日本的“12式”反舰导弹甚至可能因此完全失效。
2023年的俄乌冲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教材”。乌克兰军队依赖星链和GPS来引导“海马斯”火箭炮,而俄罗斯则以格洛纳斯系统和电子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反制。与此同时,中国也向国际民航组织提交文件,建议将北斗系统作为全球备用导航系统。
正如军事专家张召忠深刻指出的那样,导航系统的较量,其本质就是战争自主权的较量。中国和俄罗斯,历经二十载不懈努力,终于将GPS从不可或缺的“氧气”,转变为一种“可有可无的空气”。
回溯至1996年的台海危机,中国曾遭遇GPS信号中断的困境。而如今,北斗系统已成功服务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无声地诉说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大国重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发布于:天津市鸿岳资本配资-国内股票配资-股票的杠杆交易-中国股票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